6月28日,由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和湖北省财政厅联合举办,长江产业集团协办的2025年绿色发展大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绿色引擎 支点赋能 共建美丽中国”。来自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沿江11省市及绿色产业界的代表共同见证了湖北省政府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会上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党委书记、董事长寿伟光致欢迎词,财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廖岷,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于会文,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文兵分别致辞。钮新强、王焰新、刘炳江、魏学哲、池汝安等院士专家应邀出席大会并作主旨演讲。湖北省生态环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生态”)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功新作为圆桌论坛嘉宾,分享了公司在践行“两山论”中的创新实践,重点展示了磷石膏高值化利用和农业废弃物循环经济的“湖北样板”,党委副书记邓京津和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东分别作了投资案例解读和重点项目推介。
磷石膏变“金矿”:技术攻坚+模式创新破局生态难题
作为长江经济带磷化工大省,湖北年副产磷石膏超3000万吨,历史堆存量近3亿吨。姜功新在论坛中指出,磷石膏既是环境包袱,更是资源富矿。湖北生态通过三大举措推动其从“废料”向“绿色材料”转型:一是技术攻坚打通全产业链。湖北生态牵头成立省级磷石膏研究院,聚焦无害化处理与高值化利用技术突破。通过研发浮选除杂、固固矿化(固化氟离子)等新型净化工艺,提升磷石膏纯度,并成功开发建材添加剂、高分子材料填充剂等高附加值产品。二是首创“资本+市场”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联合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资本方投入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对接建材、包装、化工等下游企业锁定下游应用渠道,在宜昌、鄂州落地磷石膏包装箱项目,以市场化订单保障项目可持续运行。三是规模化布局打造产业集群。湖北生态正投资30亿元在全省多点布局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目标将年消纳能力提升至600万吨。姜功新透露,公司同步探索磷石膏土壤化改良技术,通过微生物激活实现堆场生态修复与经济作物种植,将堆积区变为良田。
农业循环经济:万亩农田的废弃物资源化闭环。
针对农业大省废弃物的资源化难题,湖北生态创新推出“高标准农田+环保产业”模式。姜功新以老河口项目为例详解闭环路径。一是沼气能源化。通过处理农业有机废弃物,日产沼气5万立方米,替代标煤1.8万吨/年。二是肥料绿色化。年产有机肥2万吨,减少化肥使用5000吨。三是农田生态化。每个项目配套流转1万亩农田,形成“废弃物—沼气—有机肥—农田”的闭环链条。该模式计划在全省推广,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网络,助力“无废乡村”建设。
重要共识:绿色发展呼唤技术创新、耐心资本与商业模式创新。
对此,湖北生态正聚焦三大方向。聚焦工业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投资表面处理产业园,集中解决中小电镀企业污染难题;聚焦“无废城市”建设,整合磷石膏、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综合利用等固废资源化链条;聚焦绿色金融赋能,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耐心资本”合作,支持长周期技术转化。
会上,党委副书记邓京津作了“湖北长江国绿生态环保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投资模式解读。2025年初,湖北生态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绿金)10亿元股权合作圆满落地。此次合作中,双方共同出资21亿元,用于投资湖北全域生态环保项目,一揽子支持湖北生态在工业污水治理和固废污染防治等领域的产业项目。预计形成81亿元的有效资产,并带动全省约300亿元的金融机构负债和区域社会资本投资。
此次合作打造了三个创新样板。一是支持重点区域绿色发展的创新样板。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改变以往项目类投资集中于单一县(市)行政单元的模式,设立长江国绿投资平台,统筹整合全省17个县(市)25个子项目,实现从“局部突破”到“全省域覆盖”的转变。二是支持环保产业集聚发展的 创新样板。国家绿金首次以省级生态环保平台为载体,采用“项目包”组合式投资机制,以工业污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两大领域为核心,重点培育环沙湖低碳产业、黄石下陆区循环经济与宜都磷石膏综合利用等三大30亿级产业集聚区,实现从“点状治理”向“系统化、产业化治理”升级。三是支持省级平台企业跨越发展的创新样板。湖北生态在全省产业布局初步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此次引入国家绿金,获得国家级战略资本赋能,加快“从1到10”的模式复制,推动绿色资产证券化进程,贯通产业投资、生态增益到价值回馈的良性循环机制。
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东现场推介宜都磷石膏高值高效综合利用产业园项目,披露湖北生态破局磷石膏世界性难题的产业化路径。该项目探索“股权纽带四方机制”,以前端无害化处理、中端规模化消纳、后端市场化应用打通闭环,带动百亿级产业崛起。李东详细介绍了该项目如何实现从“固废山”到“黄金链”转变的三大核心突破 。一是实现全产业链布局。产业园规划布局了200万吨/年磷石膏安全利用前处理产线,100万吨/年规模化利用产线,100万吨/年高值化利用产线(包括建筑板材、高强石膏制品等),以及10万吨/年塑料母粒资源循环产线。二是实现包装箱革命性创新。产品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环保价值大幅提升,单条产线年减排8000吨碳当量,替代28000立方米木材,可减少15000吨/年碳酸钙资源开采。产品性能大幅升级,具有耐腐蚀、保鲜保温、防火等特性,其防水抗压性能超过瓦楞纸箱5倍,并且产品可循环使用20次以上。三是实现科创平台赋能。由中科院王焰新院士领衔,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湖北省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武汉工程大学、生态环境部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共同成立了长江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院,着力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主导制定磷石膏等标准。通过深度整合科研、资本、产业等多方资源,成功实践了一条集高质高效利用、规模化消纳、绿色低碳于一体的磷石膏综合治理新路径。